孩子缺乏時間觀念的原因
-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的原因
生活中許多拖拉、磨蹭的孩子,其實都是缺乏時間觀念,不知道該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做事情條理性很差,不僅經常無法完成,而且質量也不會太好。家長如果想要訓練孩子的時間觀念,就應該趁孩子還小,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的原因:
第一、時間壓力。
家長不停地增加孩子的負擔,源源不斷的布置任務,孩子很大程度會慢慢形成這樣一種思想——拼命做、努力做和慢慢做結局都是一樣的。反正結果都是完成不了的或者是做完也不能休息,還不如慢慢來,這樣起碼可以得到片刻的休息時間。
第二、家長沒有做好榜樣。
孩子沒有時間概念,也可能是因為家長的影響。如果家長自己本身也不注重時間,經常早上匆匆忙忙去上班,不按時接孩子放學,答應孩子的事情一直拖到明天又明天等等,這些行為習慣都會影響孩子建立自己的行為標準,孩子跟著大人有樣學樣,沒有時間觀念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第三、孩子生活作息散漫。
生活作息散漫的孩子,在家里到了吃飯時間還在看電視,到了睡覺時間還在玩游戲,到了起床時間還在賴床……孩子因為年齡小的的原因,自制力比較差,加上家長沒有對其進行過多約束,他們的行為都比較自由隨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比較容易過得混亂,對時間也沒概念。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怎么教育?
第一、不要強迫孩子執行我們的計劃。
當我們的計劃制定的不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時,不要強迫孩子去執行。而且我們最好和孩子一起制定的時間計劃,合理的搭配學習和娛樂的時間,這樣孩子的認同感才會更加充足,也會更加自覺的遵守。如果只是我們在自導自演,那只能管著孩子的身子,管不了孩子的心,反而導致他更不能專心做事情了。
第二、教會孩子自己安排時間。
我們在培養孩子時間觀念的初期,可以由我們和孩子一起安排時間,當有了一定成效之后,就要慢慢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獨立安排時間,我們只需要在旁邊提個建議就好了。
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連父母都沒有很好地時間觀念,那么孩子就很難培養時間觀念。比如家長答應孩子什么時候去游樂園,但并沒有履行這個諾言,第一會讓孩子覺得你騙人,對你的信任度會降低,再者就是孩子會認為你沒有時間觀念,這種影響是負面的,父母一定要做好表率。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的影響:
第一、孩子會失去自信,懷疑自我。
為什么周圍的同學什么都比我做得快?老師的表揚總是沒有我,我是不是什么都做不好???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極度懷疑自我,從而否定自己,慢慢就喪失了對生活的興趣和信心,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厭惡自己和厭惡世界的心理。
第二、做事拖拉。
沒有時間觀念的人很容易做事沒有計劃,總是等到截止時間到了,才匆匆忙忙的準備工作,這樣做出來的結果也不會理想。而很多家長也誤以為孩子做事拖拉,是因為孩子的能力不夠,其實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是因為孩子沒有時間觀念造成的。
第三、影響他人。
現在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每個人的而一言一行都影響者他人。家長應該都對此深有感觸,一個做事不按時的同事,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多大的不便。對于小朋友來說也是一樣的,雖然造成的實際后果,沒有成年人那么嚴重。但是也會在其他的孩子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影響孩子在集體中的地位。
07-15 15:40 查看全文> -
孩子時間觀念差的原因
隔代教育里的老人往往都過度溺愛孩子,包辦孩子的一切事情,這會導致孩子缺乏獨立能力,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的事情,自然也就沒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溺愛只是導致孩子時間觀念差的原因之一,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有所不同。
孩子時間觀念差的原因:
1、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常見的行為是喜歡“兩件事情一起做”,比如吃飯的時候看電視,上課的時候玩手上的玩具,寫作業的時候說話等等,孩子無法做到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就無法感受時間的流失,也不知道時間的重要性,這樣怎么能形成對時間的概念?
2、家長的過高要求和期待。
家長對孩子的高期待和高要求在孩子的時間利用方面,體現得尤其明顯。通常家長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給孩子設定時間,不去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而超出孩子實際能力的要求不僅會讓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且會導致孩子無法準確判斷自己在利用時間方面的真實水平。
3、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
現在有些孩子生活上沒有規律,沒有規律意識便會使孩子在做事時有很大的隨意性。當孩子做事隨意性持續久后,便養成這種無條理磨蹭拖拉的壞習慣。無條理的生活,很難讓孩子對時間進行關注,當孩子缺乏時間的觀念和意識時,便對時間的長與短,多與少無從知曉,甚至根本不清楚時間對他來說意味著什么。
孩子時間觀念差的影響:
1、導致拖延癥的形成。
有拖延癥的人,最常見的特點就是習慣把事情“留到明天做”。拖延癥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做事過于磨蹭,本來應該今天完成的事情就拖到了明天,這樣日積月累,形成習慣之后就變成拖延癥了。拖延癥會讓人在工作累計到一定程度后產生躲避的心理,無形中壓力增大,越拖越多、越多越拖,最后陷入惡性循環。
2、無法獨立。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拖拉,最后家長就會忍不住出手幫助孩子。有多少次,孩子磨嘰完不成作業,家長在旁邊代勞;還有多少次,孩子不準時起床,遲到了,家長去和老師道歉。
3、學習成績很難提高。
懂得合理分配時間,有針對性解決問題,才能提高學習成績。時間是固定的,在使用的時候必然有舍有得,時間觀念強的孩子,在學習時對于比較擅長的科目,會縮短復習時間,把大部分時間拿來專門攻克比較難的科目,這樣的高效率學習使得各個科目之間的成績達到平衡,沒有拖后腿的科目,成績就自然上去了。
孩子時間觀念差怎么教育?
1、不要縱容孩子說“等一會”。
我們要想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就不要對孩子的“等一會”進行忍讓。我們要實現規定好孩子的做事時間,一旦時間過了,我們就不要等他們,要讓孩子自己承擔“等一會”的后果。
2、讓孩子可以自己支配時間。
孩子沒有成人那種“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概念,這就需要父母能夠觀察孩子,了解孩子,想出切實辦法幫助孩子樹立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時間觀念,以便積極應對學習和生活上的挑戰。把每天孩子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進行一個時間預計。一定要給孩子留下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每次給1-2小時就可以了,也不需太多。
3、讓孩子遵循一定的作息規律。
良好的作息習慣是養成時間觀念的前提。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訂一張作息時間表,什么時間起床,洗漱要多長時間,吃早餐要多少時間,放學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幾點睡覺等,都可以讓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時間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孩子才能對時間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才能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07-15 15:41 查看全文> -
孩子缺乏自信心的原因
家長們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個很美好的未來,在孩子小時候進行很多的鍛煉。有的父母就會發現孩子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表現的很沒有自信心,這會讓很多做父母的感到困擾,如果孩子缺乏自信心,長大后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
孩子缺乏自信心的原因:
1、家長對孩子的高標準要求
每一位父母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取得一個優異的成績,為此他們對孩子進行高標準嚴格的要求,特別是在學習上,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還會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學習班,一旦孩子考不好,父母就會責怪孩子,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就會產生一種自卑心理。
2、家長的言行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母的言行也對孩子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有有利的,也有有害的,而這些影響最簡單的也體現在父母的言行當中,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父母都喜歡拿自家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相比較,甚至還會當眾說自家的孩子不如他人,其實父母的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正確,這樣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以至于產生自卑心理。
3、來自于家人、朋友的比較
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很多,除了先天性格,也來自于家人、朋友的比較。通常,個性內向的孩子比較容易有這方面的問題,但原因并不是出自他們不喜歡表現自己,而是當他們和活潑外向的孩子在一起時,比較不容易得到大人的注意,因而讓他們產生自卑。
4、父母的教養習慣
仔細觀察現在父母的教養習慣,由于面對社會與經濟的壓力,獨生子女的影響使得爸爸媽媽和家中的長輩對寶貝的呵護與照顧增多,幾乎生活大小事,事事代勞,不僅剝奪了孩子生活體驗的機會,也降低了對周遭事物的感知及社交能力。
孩子沒有自信心怎么辦?
1、認真對待孩子的要求,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總是想一出是一出,容易忽視孩子的要求,讓孩子感覺不到重視,那么孩子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提錯了要求,從而讓自己缺乏自信,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要求。
2、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家長給孩子買衣服的時候,總是根據自己的眼光來挑選,如果能夠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看孩子喜歡什么款式,就給孩子買什么款式的,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自主思考,梳理自身的自信心。
3、讓孩子感覺自己被需要,被需要的感覺能夠給人們很大的自信心,所以父母平時生活當中可以適當要求孩子,幫自己做一些什么小事,比如說拿一些報紙等,這樣讓孩子感覺自己被需要,感覺自己能夠幫助父母,從而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11-07 17:46 查看全文> -
孩子缺乏自主性的原因
孩子沒有自主能力,關鍵在于父母的“不放手”和"一刀切"。學齡前的孩子心理發展極快,作為家長,如果不能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不注意尊重他們的自主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為孩子規定一個學習和生活的模式,孩子的依賴性就會越來越強,并最終逐漸喪失自主能力。
孩子缺乏自主性的原因:
第一,社會環境
當今社會,生存壓力大,很多人不敢多生孩子,從而導致孩子少,金貴。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有條件去呵護照顧照應孩子,對孩子保護過度。讓孩子沒有經受風雨的洗禮與考驗,見的世面少,導致孩子缺乏自立性,遇事沒有主見,沒有擔當,遇到困難與挫折就逃避。
第二,長輩寵愛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80后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嬌生慣養,被視為掌上明珠,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做父母時,也有父母輩的思想,都是好吃好穿的給孩子,自己卻替孩子去承受苦難。有的80后,自己小時吃過苦,就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再吃苦而過分地寵愛孩子。父母在負重前行。過份溺愛孩子,其實是害孩子。
第三,家教缺失
現在的孩子,由于家長只注重孩子學科知識的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這一教育的結果就是孩子智商高,情商低,品行不端,體質差,勞動觀點薄弱。孩子容易從小養成唯我獨尊,以自我為中心,做事不考慮別人感受,遇事缺乏主見,害怕失敗,不敢直面挫折。
孩子缺乏自主性怎么辦?
1.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能自己動手做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吧!像是平時的例行作息、吃飯、折衣服等,讓孩子試著動手照顧自己,這樣可以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精神。
2.適度地允許孩子犯錯
“從錯誤中學習”是促使孩子主動學習的最大動力,同時也是使孩子保有勇于探索精神的最大助力。所以面對孩子犯的小錯誤,家長不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孩子主動探索。
3.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當孩子不斷地問為什么,如果你表現出不耐煩,其實就是你在打消孩子的好奇心及主動性。應該告訴孩子:哇,你的問題好難喔!媽咪也不會,我們都去找找答案,之后再來討論好不好?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并支持他自己找答案,這樣才可以促使孩子保持進步。
4.不要過于強勢地干涉孩子
父母常干涉孩子的學習模式,也常給予強勢的指導,這往往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其實,你只要預備好安全的環境,其他的就別瞎操心了,放手讓孩子自己操作吧!多創造學習的機會,也給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那么他自然會從中找到解決的辦法。
10-13 13:07 查看全文> -
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有哪些
自私是人的天性,自私不是孩子的錯,但滋養自私卻是父母的錯。不知道感恩是因為一貫以來父母經常說的一些話,和做的一些事滋養了孩子的自私。孩子缺乏感恩之心家長也有一定的責任,同時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帶動孩子感恩。
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有哪些?
1、家長包辦
在中國有很多家庭都是家長包辦孩子的一切,然后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樣孩子就認為家長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也就不會去感恩,他們也就不懂得感恩。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會覺得別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自己不需要去感謝他們,都是他們應該為自己做的。在一個家庭里,家長會以孩子為中心,但是在外面并不是所有人都會以這個孩子為中心,所以說家長包辦其實是并不好的,他們會讓孩子太過于依賴家里,也太過于自私。
2、教育缺失
現在的學校很多都是只重視孩子的成績,只看重孩子的分數,只會讓孩子回去以后多做練習題,讓孩子多上一些輔導班。而且現在很多都是應試教育,都忽略了我們最應該教給孩子的事情,很多學校也會讓孩子做一些小手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而且很多學校都會讓孩子過一些父親節,母親節之類的,感恩節也會過,但是卻很少真正讓孩子懂得感恩的意義。
3、社會影響
大家都這樣,現在老人跌倒以后,扶與不扶,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因為如果你扶起這個老人,老人很有可能就訛人,但是你如果你不扶這個老人的話,別人就會覺得你這個人做人不太好,不太道德,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都是很迷茫的。這也是社會影響很重要的一方面,社會并沒有教會孩子感恩,所以孩子也就不太會感恩。
感恩對于孩子的影響有哪些?
1、學會感恩能夠讓孩子更好的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人們自然很喜歡擁有此類品質的人,因為人們對于感恩者的所有付出,都會在將來得到相應的或是超額的回報,在感恩者和其他人之間,不存在什么爾虞我詐和虛情假意,有的只是相互的幫助與真誠的心,人們不需要帶上面具示人,讓自己可以更加的輕松,以更加積極、正面的心態來迎接新的生活。孩子學會感恩的話,會非??焖俚牡玫剿说目隙ㄅc接納,從而孩子就能夠更好、更快的適應新環境,融入各類社會圈子,并且非常容易被接納。
2、學會感恩會讓孩子得到更加快速的成長
感恩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全面的。社會對感恩者的接納性,也是孩子得到快速成長的其中一個因素。一顆感恩的心,會讓孩子更加客觀地去看待問題、站在別人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等等,從而提高孩子的大局觀,讓孩子能夠正確而全面的去完善自己的任何不足之處,從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趨于完美。當然,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但是感恩卻能夠讓孩子更加貼近完美,這其實也是孩子成長的一種目的。
3、學會感恩是一種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與精神。
感恩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充滿善意的行動,因為感恩行為的出發點都是積極正面的,感恩的過程都是忘我利他的,這既是一種支撐孩子完成某種行為的精神激勵,也是一種體現孩子積極生活態度的行為,能夠讓孩子成就人生的美好。
10-07 09:47 查看全文> -
你認為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是什么
出現這種情況,問題還是出在家長身上,大多是家長替孩子做的太多,讓他誤以為很多事理所當然的應該是家長替他做好,從而養成了自私且不懂感恩的壞毛病。不要讓孩子們覺得家長為他們做一切都是應該的。
你認為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是什么?
1、父母過于溺愛孩子
一開始,他們很喜歡自己的父母,但是后來,他們養成了一種壞習慣,他們變得不會回報自己的父母,反而會認為父母對自己好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哪一日,家長沒有好好地照料自己的子女,或是在一定程度上無法達到子女的要求,那么,子女就會產生一種父母虧欠自己的感覺。就是這樣的心態,才會讓他們對自己的家長有一種很惡劣的感覺。
2、父母的縱容
許多兒童在幼年時期并不懂得毆打他人的含義,他們只是為了娛樂而毆打家長,通過這種方式與家長進行交流。但是,孩子的做法是錯誤的,父母沒有及時的糾正,總是認為自己的小孩還太年輕,長大了就會改變。正是由于父母對父母的教育觀念的不正確,導致了他們的不受管束,使他們變得更加肆無忌憚,不懂得尊重父母。因此,小孩毆打家長,也是因為他們家長的放任。
3、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
確實一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贏在起跑線上,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會以一種較為嚴厲的狀態去面對他們??墒呛⒆右彩怯懈星榈?,他們或許在小的時候,并不能理解父母,對于他們的嚴厲,甚至會認為父母是不是不愛他們。因為小的時候就已經種下這顆種子,長大之后必然會以一種更為冷漠的狀態去面對父母。
4、父母強迫孩子說謝謝
應該有不少人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當受到別人的幫助,有的孩子可能出于害羞或者沒有意識到要說謝謝,父母就會在一旁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快說謝謝”。而孩子就是不愿意說,于是父母就開始不耐煩地朝孩子大吼:“說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記不住,跟人家說謝謝,快點!”這時候孩子可能已經有一點畏懼,如若還不說,下面可能就是挨打了。
5、孩子比較自私
自私的孩子都是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和想法的,所以也就不會覺得被人給予自己的東西是有價值的,覺得是理所應當的,他們想的是:"是你自愿給我的,我只是接受了而已"并沒有想要回報或者感謝的意識。
6、缺乏這方面的教育
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沒有做到時刻創造條件啟發孩子學會用感恩的心面對自己的付出,而且基本上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都會養成一個好習慣,就是會對他們說:當別人給予你東西或者幫助的時候,你要道謝。這其實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墒怯械暮⒆硬]有這方面的意識,那就暗示了孩子的價值觀出現了問題。
7、家庭環境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有著最直接的影響。父母是否會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出感恩的舉動。如果父母時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某些感恩的舉動,孩子看多了,自然也會懂得感恩。
8、校內教育的缺失
學校需要適當組織一些校內活動等,讓孩子懂得如何感恩,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需要時刻提醒孩子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或許做得還不太到位。
09-27 16:58 查看全文> -
孩子缺乏主動性的原因
主動性強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很積極,不用家長的催促,培養孩子良好的主動性,不僅能在學習上對孩子有所幫助,對孩子未來工作以及成長的方方面面,都有積極的意義。
孩子缺乏主動性的原因:
1、是缺乏理想和目標。
我們為什么要學習,今天的努力學習是為了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這些看似抽象且遙遠,但它實際上是孩子主動積極學習的重要動力。如果孩子缺乏理想,就容易導致學習主動性不足。因為孩子不知道,現在我這么努力,這么辛苦,到底是為了啥。
2、是缺乏學習興趣。
我們對一件事情,之所以能夠排除萬難,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獲得快樂的體驗。但是如果孩子缺少學習興趣, 學習就是件枯燥乏味且痛苦的事情,但人天生都有趨吉避兇的本能,所以對于給自己帶來痛苦的事情,孩子自然不會主動積極去投入。
3、缺乏成功體驗。
如果一個孩子一直沒法在學習中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 比如在學習上只要通過努力就可以完成提前設立的目標,這就叫做成功體驗。如果孩子一直沒有辦法做到這個事情,他就會受挫。長久缺乏成功體驗的孩子,往往就會慢慢地失去了學習的動力。這并不是說每時每刻都要有成功體驗,不是說每門課都要有成功體驗,也不是說每個項目都要做到,但這卻是必須要經常有的,或是時不時就要有的,這樣孩子的學習動力才有可能維持下去。
4、缺乏愉悅感。
如果一想到學習,就想到失敗了之后,老師、家長的不滿 意表情,或者是責罵,還有同學嘲笑的表情和口吻等,就會導致緊張和無法放松。如果一個孩子沒辦法從學習中得到一些能夠控制的愉悅感,他很難會有學習的內在動力,這一點是需要家長引起重視的。
5、缺少責任。
勞動的意義在于很多方面,對于家庭勞動,是孩子對于家庭應當負起的責任,對于學校的勞動,孩子應當負起的是對于集體的責任。
但是,很多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沒有主動去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沒有喚起孩子自我認知和自我肯定中最核心的部分,只是強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沒有注重責任和擔當的教育。
孩子缺乏主動性怎么辦?
1.審視自己的行為。
有沒有因為缺失了足夠的親子陪伴,導致孩子過分尋求關注?是不是對孩子控制太多,引起了權利之爭和反叛?是不是對孩子期望太高,以致孩子感覺難以達到,并對這種有條件的愛感到很傷心?是不是為孩子做了太多事情,導致孩子相信自己無能?如果你對這些問題中的任何一個的回答是肯定的,就要試著停止這種行為,學習建立一種互相尊重的親子關系。
2.交還責任。
家長在心里一定要先明確,學習真的只是孩子的事情,不是家長的事情,我們做的真的只是幫助你,給你提供一些有限的幫助。一定要認清這個事情。如果家長沒有先認清的話,你跟孩子說什么,他都能感受得到,比如說你跟他說,學習是你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但是做的時候,你又在旁邊很著急、很焦慮的時候,孩子其實是感覺得到的。家長一定要明確,即使孩子真的成績不好,學習不好,真的也是孩子的事情。
3.快樂學習。
快樂學習是指,你覺得學習還是能夠讓你有快樂的時刻的。那怎樣讓孩子快樂學習呢?家長做的其實就是給予他一個快樂的體驗。比如有一個孩子覺得學習拼音很困難,剛上小學后就很痛苦,怎么都記不住。這時家長想了一個辦法,在地板上畫跳格子,上面寫著拼音,與這個孩子玩游戲。家長說,“廣告”怎么拼,你跳給我看。用這種方式,孩子會覺得很有趣,也會學得更快。
4.明確責任。
要求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當孩子要讓你做所有的事情時,你要開始這樣說,很抱歉,那是你的責任,我希望你自己解決,如果遇到困難,我可以幫你一起想辦法,但還是需要你自己去完成,把原本該由孩子承擔的責任交還給他。
5.讓孩子知道被動比主動更痛苦的理念。
寧可讓他主動嘗試而犯錯,也不要他被動。告訴他,你如果去嘗試而搞得一團糟,我會盡力幫助你,你如果不去嘗試,我還是愛你,但你并不會因此而得到成長。在孩子試著備餐,去打飯,準備每樣東西的時候,要贊美他,鼓勵他。他逃避做事,那個晚上就不要給他點心吃。
09-26 16:36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