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時間觀念差的原因
-
孩子時間觀念差的原因
隔代教育里的老人往往都過度溺愛孩子,包辦孩子的一切事情,這會導致孩子缺乏獨立能力,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的事情,自然也就沒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溺愛只是導致孩子時間觀念差的原因之一,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有所不同。
孩子時間觀念差的原因:
1、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常見的行為是喜歡“兩件事情一起做”,比如吃飯的時候看電視,上課的時候玩手上的玩具,寫作業的時候說話等等,孩子無法做到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就無法感受時間的流失,也不知道時間的重要性,這樣怎么能形成對時間的概念?
2、家長的過高要求和期待。
家長對孩子的高期待和高要求在孩子的時間利用方面,體現得尤其明顯。通常家長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給孩子設定時間,不去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而超出孩子實際能力的要求不僅會讓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且會導致孩子無法準確判斷自己在利用時間方面的真實水平。
3、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
現在有些孩子生活上沒有規律,沒有規律意識便會使孩子在做事時有很大的隨意性。當孩子做事隨意性持續久后,便養成這種無條理磨蹭拖拉的壞習慣。無條理的生活,很難讓孩子對時間進行關注,當孩子缺乏時間的觀念和意識時,便對時間的長與短,多與少無從知曉,甚至根本不清楚時間對他來說意味著什么。
孩子時間觀念差的影響:
1、導致拖延癥的形成。
有拖延癥的人,最常見的特點就是習慣把事情“留到明天做”。拖延癥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做事過于磨蹭,本來應該今天完成的事情就拖到了明天,這樣日積月累,形成習慣之后就變成拖延癥了。拖延癥會讓人在工作累計到一定程度后產生躲避的心理,無形中壓力增大,越拖越多、越多越拖,最后陷入惡性循環。
2、無法獨立。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拖拉,最后家長就會忍不住出手幫助孩子。有多少次,孩子磨嘰完不成作業,家長在旁邊代勞;還有多少次,孩子不準時起床,遲到了,家長去和老師道歉。
3、學習成績很難提高。
懂得合理分配時間,有針對性解決問題,才能提高學習成績。時間是固定的,在使用的時候必然有舍有得,時間觀念強的孩子,在學習時對于比較擅長的科目,會縮短復習時間,把大部分時間拿來專門攻克比較難的科目,這樣的高效率學習使得各個科目之間的成績達到平衡,沒有拖后腿的科目,成績就自然上去了。
孩子時間觀念差怎么教育?
1、不要縱容孩子說“等一會”。
我們要想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就不要對孩子的“等一會”進行忍讓。我們要實現規定好孩子的做事時間,一旦時間過了,我們就不要等他們,要讓孩子自己承擔“等一會”的后果。
2、讓孩子可以自己支配時間。
孩子沒有成人那種“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概念,這就需要父母能夠觀察孩子,了解孩子,想出切實辦法幫助孩子樹立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時間觀念,以便積極應對學習和生活上的挑戰。把每天孩子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進行一個時間預計。一定要給孩子留下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每次給1-2小時就可以了,也不需太多。
3、讓孩子遵循一定的作息規律。
良好的作息習慣是養成時間觀念的前提。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訂一張作息時間表,什么時間起床,洗漱要多長時間,吃早餐要多少時間,放學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幾點睡覺等,都可以讓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時間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孩子才能對時間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才能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07-15 15:41 查看全文> -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的原因
生活中許多拖拉、磨蹭的孩子,其實都是缺乏時間觀念,不知道該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做事情條理性很差,不僅經常無法完成,而且質量也不會太好。家長如果想要訓練孩子的時間觀念,就應該趁孩子還小,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的原因:
第一、時間壓力。
家長不停地增加孩子的負擔,源源不斷的布置任務,孩子很大程度會慢慢形成這樣一種思想——拼命做、努力做和慢慢做結局都是一樣的。反正結果都是完成不了的或者是做完也不能休息,還不如慢慢來,這樣起碼可以得到片刻的休息時間。
第二、家長沒有做好榜樣。
孩子沒有時間概念,也可能是因為家長的影響。如果家長自己本身也不注重時間,經常早上匆匆忙忙去上班,不按時接孩子放學,答應孩子的事情一直拖到明天又明天等等,這些行為習慣都會影響孩子建立自己的行為標準,孩子跟著大人有樣學樣,沒有時間觀念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第三、孩子生活作息散漫。
生活作息散漫的孩子,在家里到了吃飯時間還在看電視,到了睡覺時間還在玩游戲,到了起床時間還在賴床……孩子因為年齡小的的原因,自制力比較差,加上家長沒有對其進行過多約束,他們的行為都比較自由隨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比較容易過得混亂,對時間也沒概念。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怎么教育?
第一、不要強迫孩子執行我們的計劃。
當我們的計劃制定的不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時,不要強迫孩子去執行。而且我們最好和孩子一起制定的時間計劃,合理的搭配學習和娛樂的時間,這樣孩子的認同感才會更加充足,也會更加自覺的遵守。如果只是我們在自導自演,那只能管著孩子的身子,管不了孩子的心,反而導致他更不能專心做事情了。
第二、教會孩子自己安排時間。
我們在培養孩子時間觀念的初期,可以由我們和孩子一起安排時間,當有了一定成效之后,就要慢慢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獨立安排時間,我們只需要在旁邊提個建議就好了。
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連父母都沒有很好地時間觀念,那么孩子就很難培養時間觀念。比如家長答應孩子什么時候去游樂園,但并沒有履行這個諾言,第一會讓孩子覺得你騙人,對你的信任度會降低,再者就是孩子會認為你沒有時間觀念,這種影響是負面的,父母一定要做好表率。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的影響:
第一、孩子會失去自信,懷疑自我。
為什么周圍的同學什么都比我做得快?老師的表揚總是沒有我,我是不是什么都做不好???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極度懷疑自我,從而否定自己,慢慢就喪失了對生活的興趣和信心,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厭惡自己和厭惡世界的心理。
第二、做事拖拉。
沒有時間觀念的人很容易做事沒有計劃,總是等到截止時間到了,才匆匆忙忙的準備工作,這樣做出來的結果也不會理想。而很多家長也誤以為孩子做事拖拉,是因為孩子的能力不夠,其實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是因為孩子沒有時間觀念造成的。
第三、影響他人。
現在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每個人的而一言一行都影響者他人。家長應該都對此深有感觸,一個做事不按時的同事,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多大的不便。對于小朋友來說也是一樣的,雖然造成的實際后果,沒有成年人那么嚴重。但是也會在其他的孩子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影響孩子在集體中的地位。
07-15 15:40 查看全文> -
孩子時間觀念差怎樣改變
孩子缺少時間觀念,不僅做事墨跡,還會耽誤事情,家長也感到心累,沒有時間觀念也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給人的印象也比較差。
孩子時間觀念差怎樣改變?
1、給孩子制定計劃
孩子之所以磨蹭,是因為對時間沒有概念,不知道自己做一件事要花多長時間,所以家長可以為孩子制定一個計劃表,把每日必做的事都列好,比如每天早上上學前要做的事,幾點起床,幾點出發,這期間刷牙洗臉多長時間,吃飯多長時間,換衣服多長時間,一件一件列出來。
2、增強時間觀念
孩子年齡小,時間對孩子來說非常抽象,所以他們一般體會不到時間的重要性,腦海里沒有時間觀念。有時大人在旁邊心急如焚,孩子深處其中卻坦然若之。所以,家長可以在平時與孩子交流時,明確的使用時間用語,幫孩子樹立對時間的初淺認識;也可嘗試讓孩子在一分鐘內做事,體驗時間的長短,或與孩子一同游戲,并在規定的時間嘎然而止,訓練孩子的時間行為,讓孩子意識到“規定的時間作規定的事”。
3、做好必要的培養
很多小朋友都有磨磨蹭蹭的習慣,而很多家長為了疼愛孩子,雖然自己的心理十分著急,但是也舍不得責罵一句。但是如果發現他們的時間觀念確實不強,需要做好專門的培養,告訴他們如何運用時間,習慣之后也就會有所改善了。
4、教孩子有效利用黃金時間
每個人都有生物節律,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常會有這種感覺:在相同的時間段,心情好的時候學習效率就高,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學習效率就低;在一天當中,早晨和夜間學習效率高,下午和傍晚學習效率低。所以,爸媽可以讓孩子注意觀察自己的特點,掌握自己的最佳學習時間,然后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到最佳時間里去做。
5、避免隔代教育
如果發現自己家的孩子確實時間觀念很有問題,那么可能是爺爺奶奶溺愛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家長一定要盡快將孩子接到自己身邊,用言傳身教的方式讓他們改正習慣。
6、言傳身教
這個問題對于家長來說十分重要,如果你是一個沒有時間觀念的家長,或者經常性的讓孩子等待自己,此時就建議你應該改掉自己的習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時間觀念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7、規范作息時間、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作息習慣是孩子形成時間觀念的前提,只有把作息時間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孩子才能對時間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建立秩序感基礎之上的。比如全家人共同制定一份作息時間表,家長和孩子共同進入統一的作息時間,這對孩子來說非常關鍵,生活作息時間同步,可以帶動和影響孩子逐步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節奏。尤其是學習時間一定要固定下來,規定孩子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學習,會使孩子具有一定的緊迫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家長應該事先與孩子商量好做作業時間、中間休息的時間,然后按規定進行,用規則代替無盡的嘮叨。
10-14 17:56 查看全文> -
孩子不和父母溝通交流的原因
一些父母會發現,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似乎就不再像從前那樣,什么事都跟自己講,慢慢向自己關上了心門。父母對孩子的了解越來越少,親子關系也會因此疏遠。另外,親子之間缺乏溝通,也會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
孩子不和父母溝通交流的原因:
1、青春期心理反應。
這是青春期的一種正常反應。初中的孩子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時期。在心理上自主意識在不斷增強,自我表現也日益突出。隨著知識的增加,眼界的開闊,思維的完善。這種自我意識就更強烈,他們強調自己已經長大了,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再依賴父母,喜歡和同齡人交流。有了困惑,更愿意求助朋友、同學,而不愿和父母交流,解決問題。
2、對孩子指指點點。
有時孩子在與父母溝通的時候,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希望父母能夠體會到自己的感受??墒钱敽⒆诱f出來之后,不僅沒有得到這一切,相反得到的竟然是父母的指指點點。父母會認為孩子這樣也不好,那樣也不對。此時孩子得不到來自于父母的肯定,自然就不愿意再與父母溝通。
3、給孩子繼續制造問題。
比如說你可能反對孩子跟學習不好的孩子在一起,最終導致他們友情的破裂。再比如說你會勸導孩子不要跟家庭條件差的學生來往等等。
4、缺乏共同語言。
學生普遍反映和父母沒有共同語言。父母找孩子談話多半圍繞學習,而談到學習,大多數家長又一味要求成績好,分數高。對孩子心中喜歡的事物卻不置可否,甚至直接扼殺制止。只有少數的家長能或多或少和孩子談他們的喜好,更多的家長不會選擇這樣的話題。
5、經常拿孩子做對比。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那么當父母看到其他的孩子優秀時,就會不由自主的投去羨慕的眼光,并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人家的孩子多厲害”,這在很大程度上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6、父母缺少陪伴。
有些父母就是為了能夠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所以就會拋家舍業的出去工作,但是卻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時間長了,孩子對父母就會比較陌生,有些話寧可憋在心里也不會和父母說。
孩子不和父母溝通交流怎么辦?
1、不要居高臨下說教、訓斥孩子。
孩子長大后難免會產生叛逆性格,很多事情或者習慣都會發生改變,會做一些讓家長不喜歡的事情。加上思想觀念和孩子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有“代溝”,家長容易說教、訓斥孩子,讓孩子厭煩,因此導致孩子不愿和家長交流。
2、理解孩子,打開孩子話匣子。
家長要耐心細致地全面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打開孩子的話匣子,并以欣賞者的眼光看待孩子,不斷地激勵孩子表達出真實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大人所理解,享受到交流的樂趣。
3、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敞開心扉。
溝通向來都是雙方的事情,家長不能只讓孩子一直說,家長也要主動跟孩子說。不管是日常生活當中的事情,還是工作當中的事情,家長都可以放心地告訴孩子,哪怕他們聽不懂,他們也會努力地去理解。
4、主動和孩子聊她喜歡的話題。
家長要在生活中,細心地觀察孩子的喜好,從她感興趣的話題開始,逐步讓孩子打開話匣子。對于聊天的內容,作為家長不能一知半解,要深入地了解。這樣你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會大神級別的存在,孩子自然愿意跟你聊天,從你這里取經,或是切磋技藝。
07-29 15:39 查看全文> -
青春期孩子情緒不穩定的原因
控制情緒也是一種能力,沒有哪個人天生就擅長自控,這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幫助。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內心變得更加敏感,會讓他們的情緒更加豐富。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自己辨別情緒,并且學會控制不好的情緒,合理紓解。
青春期孩子情緒不穩定的原因?
原因一:家庭教育影響。
很多孩子的情緒問題與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幫助學生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家庭教育的缺失就會影響學生的情緒發展,甚至引起學生的不良情緒問題,如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方面會更加敏感脆弱,情緒表現會更加明顯,情緒控制能力相對較弱,容易出現情緒低落和情緒暴躁的問題。
原因二:自我意識。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會逐漸產生自我意識,父母過度的愛范兒會成為束縛她們的枷鎖,會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孩子發泄情緒的方式會比較粗暴,他們會向周圍人表達自己的不滿而大發脾氣。
原因三:受青春期激素影響。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會產生變化。 他們正處在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的階段,大量的神經連接正處于改造之中大腦前額葉皮層對情緒有很深的影響,而且會發生神經上的沖動,由于大腦前額葉皮層是最晚發育完全的,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在判斷上會經常出現失誤。
原因四: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的發展缺乏指導。
中學生開始進入青春期,開始面對逐漸增加的學習任務,學習處理自己與身邊事物之間復雜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很多事情都是嘗試開始,對自己認識不清,人生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如何發展?在這一階段,學生極其易產生迷茫困惑的心理,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和引導,長期無法實現個體的自我統一,就會出現各種情緒問題。
青春期孩子情緒不穩定怎么引導?
第一:遇到問題要解決。
當孩子出現發脾氣的狀況,父母在孩子的身旁,就應該想辦法讓孩子冷靜下來。我們可以試著去與孩子發生"共情",傾聽和了解孩子的訴求,確認其情緒,并引導孩子離開讓他發脾氣的環境,待孩子真正冷靜下來了,再來一起分析原因,教會他如何識別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二:給予適當的懲罰和獎勵。
適當的懲罰和獎勵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表現給予適當的懲罰或獎勵,例如表揚、獎金、扣分等。同時也要注意懲罰和獎勵的方式和程度,避免過度或不足的情況出現。
第三:接納并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當孩子發脾氣時,大部分父母很難做到的一點是看見并感同身受的理解孩子的心情,其實,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被允許的、被接納的,怒氣就減少了一半?!白尯⒆訉⑵獍l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完整地經歷過脾氣的起和滅,孩子才能更好地認識情緒、管理情緒。
第四: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采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降低緊張和壓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也要盡可能提供營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孩子學習積極的生活方式,拓寬他們的眼界,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07-21 16:48 查看全文> -
怎樣讓孩子有時間觀念
時間觀念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都不會青睞一個經常遲到的孩子。如今許多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過度包辦,不給孩子獨立自理的機會,孩子得不到訓練,自然就不清楚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就會不具備時間觀念。
怎樣讓孩子有時間觀念?
1、家長以身作則。
培養孩子良好的時間觀念,家長日常生活中的以身作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家長經常遲到,不守時,孩子在一旁看著,也不會養成好的時間觀念。家長在與孩子的生活中,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比如,約定幾點出發,家長首先一定要做到,為孩子做出一個表率,這樣家長在孩子面前說的話才有分量。
2、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要學會管理時間。
家長要想讓孩子學會管理時間,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管理好時間,是自己的事情?!?,孩子學會時間觀念最重要第一步就是:家長和孩子都能清楚地認識到各自的責任。不斷日積月累地引導,孩子才會逐步學會自己去管理時間,才能學會去思考、去主動做事情。
3、一分鐘訓練。
讓孩子感受一下一分鐘可以做多少事情。比如,一分鐘能寫多少漢字,一分鐘能做多少題。讓孩子從中感受到時間的寶貴,一分鐘時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同時也能提高孩子的寫字和做題速度??梢悦刻旆侄饺M,每組一分鐘,記錄孩子的成績,進行對比。
4、在家給孩子定規矩,制定作息時間。
無規矩不成方圓,父母因為對孩子大多是嬌慣的,認為小孩子小的時候懶一點沒關系,等長大就好了。然而很多孩子的時間觀念是小時候在家被爸媽慣壞的,沒有養成很好地生活作息時間。
5、列出自己一天要做的事。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每天上學不遲到,應該幾點起床呢?放學回家可以做些什么呢?晚上幾點睡覺比較合適呢?把這些需要孩子自己管理的時間,讓孩子明確出時間要求,列出任務清單,其實就是什么時間做什么事。如果孩子比較小,可以用圖表的形式展現。
6、多鼓勵,勤表揚。
在培養孩子時間觀念時,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細微改變,多多鼓勵,表揚。也可以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來提高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讓孩子有時間觀念的好處:
好處一: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如果一個小朋友沒有時間觀念,在做事的時候就會很容易被別的事物所打斷。如果家長培養好孩子的時間觀念,給孩子造成一種緊迫感,孩子做事的專注力也會大幅度的提高。
好處二:培養良好的習慣。
良好“時間觀念”的培養其實是對孩子建立一種規則,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許多事都是有一定規矩的。而一個遵守規矩的孩子,必然能夠更容易獲得成功。規則的建立會培養出孩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也有助于孩子做事更有條理性,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好處三:讓孩子獲得自信。
家長如果能提醒孩子做事要準時、及時。也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老師和同學之間留下一個好印象,有利于孩子的人際關系。
好處四:養成獨立的性格。
提前給孩子樹立好“時間觀念”這一概念,孩子就會知道自己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情,如果不按照計劃來,最后就可能會遲到。另一方面,孩子也不需要家長時時刻刻的在一旁監督孩子,也有助于養成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
07-15 15:40 查看全文> -
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該怎么辦
缺乏時間觀念的孩子不僅僅是遲到成性,他們大多數對事情缺乏規劃,學習沒有條理性,并且有著拖延磨蹭的壞習慣,很容易錯過成功的好機會。要想讓孩子形成時間觀念,家長就需要在平時的小事上多引導孩子,讓孩子形成習慣。
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該怎么辦?
1、制定任務表。
不管是做作業還是干其他的事都需要有條理,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制定相應的計劃表,在規定范圍內讓孩子做相應的事,慢慢的孩子就會養成了有條理有計劃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對時間會更加珍惜。
2、給孩子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
孩子對時間的觀念是比較模糊的,因此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建立一種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時間概念,每天可以將孩子的學習任務進行制定,然后還要給孩子留下可支配的自由時間,這樣孩子就可以更好的利用這些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
3、獎罰分明。
孩子的時間觀念一般都是不強烈的,父母不妨可以和孩子先約法三章,如果孩子沒有按時完成任務,可以進行相應的懲罰;如果按時完成了任務要給予獎勵,做到獎罰分明。這樣對孩子建立時間觀念會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沒有時間觀念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影響一:孩子會錯過重要的事情。
遲到,是每個時間觀念薄弱的孩子身上都會出現的狀況。學校的晨會遲到,可能錯過某個重要通知;畢業典禮遲到,可能錯過頒獎的時刻;比賽遲到,參賽資格都會被取消。而且如果這個壞習慣沒有被及時糾正,在成年之后面對更重要的場合、工作,孩子遲到會帶來更多不可彌補的損失。
影響二:占用其他時間。
不按照時間規劃好每個時間段應該做的事,很容易把事情堆積,反而擠占了其他時間。就比如說,本來的時間安排是;下午兩點到三點寫作業,四點到五點去舞蹈班,結果三點半還沒有要出門的跡象,作業也是寥寥草草,那這周的舞蹈課很可能就要請假了,這樣看下來,本周的德育時間就被壓縮了,原有計劃也被打亂。
影響三:影響孩子正常學習。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家長最惱火的莫過于寫作業磨磨蹭蹭!寫兩分鐘作業,發三分鐘呆,提醒之后寫十分鐘,然后又開始畫畫,本來半小時能完成的算術題硬是拖到了兩個小時,學習效率大打折扣。而且常常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在學校一整天都沒有精神,沒辦法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課堂上,成績自然就跟不上了。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的原因:
原因一:家長的過高要求和期待。
家長對孩子的高期待和高要求在孩子的時間利用方面,體現得尤其明顯。通常家長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給孩子設定時間,不去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長此以往,孩子就很難根據經驗準確地預估做每一件事需要的時間了,這其實就是在破壞孩子的時間感知能力。
原因二:孩子生活作息散漫。
生活作息散漫的孩子,在家里到了吃飯時間還在看電視,到了睡覺時間還在玩游戲,到了起床時間還在賴床……孩子因為年齡小的的原因,自制力比較差,加上家長沒有對其進行過多約束,他們的行為都比較自由隨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比較容易過得混亂,對時間也沒概念。
原因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常見的行為是喜歡“兩件事情一起做”,比如吃飯的時候看電視,上課的時候玩手上的玩具,寫作業的時候說話等等,孩子無法做到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就無法感受時間的流失,也不知道時間的重要性,這樣怎么能形成對時間的概念?
原因四:家長沒有做好榜樣。
孩子沒有時間概念,也可能是因為家長的影響。如果家長自己本身也不注重時間,經常早上匆匆忙忙去上班,不按時接孩子放學,答應孩子的事情一直拖到明天又明天等等,這些行為習慣都會影響孩子建立自己的行為標準,孩子跟著大人有樣學樣,沒有時間觀念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07-14 16:5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