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來,我國共出版家風類專著120多部,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宋代朱熹《家訓》、晚清曾國藩《家書》……歷史表明:“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德,一國興德”“家風正則后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
與家風家訓有關的故事:
1、孟母三遷
說起中華經典家風故事,Maigoo小編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最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學說方面,孟子的貢獻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開始就非常的熱愛學習,這都歸功于他的母親逐步教化的結果。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孟母認為這個地方依舊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這回孟子學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于是孟母安下心來,認為這才是孩子該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這便是《孟母三遷》的故事,為了給孩子塑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孟母不惜三次遷居,這才成就了曠世大儒。
2、曾國藩家訓
古今名人家風家訓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曾國藩家訓的故事。曾國藩教子與治家的理念和實踐,是社會公眾一致認可并極力推崇的。他一生戎馬倥傯,但對子女、對家庭的教育卻從未放松過。曾國藩特別強調“勤以持家”,還強調“和以治家”,更是以此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絲不茍的言傳身教。最讓人熟知的便是曾國藩的家書,其家教、家訓基本都體現在他寫的家書中。他前后寫了一千余封家書,事無巨細,諄諄教誨,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他獨特且樸實的治家育人理念。他對家人的教育與訓誡讓他的家族受益匪淺,后人都十分贊賞他的治家方略,直到現在,眾多家庭仍然在學習與踐行他的家訓。
3、鑿壁偷光的匡衡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活動于西漢時期,出身貧農家庭,沒有什么家學傳承可言,也沒有好學家風來熏陶。他的幼年,正值漢武帝四處征討、耗費國力導致國家動蕩。其故鄉遭遇天災,發生饑荒,為活命而逃至徐州東??こ锌h(今山東棗莊嶧城附近)。據史書記載推測,他很可能在此次逃荒中失去了父母,成為了一名孤兒。
家貧、逃荒、孤兒、國勢動蕩,匡衡人生的起點,很有些不幸的味道。但他卻找到了一條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奮斗之路。那就是讀書學儒,以儒為官。西漢時期,儒學經過持續改造,逐漸成為統治階級所奉行的主流思想,王朝選拔人才也以儒學為主要評判尺度。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察舉制,要求地方長官在其轄區內定時或不定時為朝廷舉薦人才,由朝廷統一考察后再定去留。其科目甚多,但在學識上均以儒學為主要考察內容,這就意味著精于儒學成為讀書人入仕為官的必由之路。
史料并未記載匡衡最初的書籍來自何處,大約是他逃荒時從故鄉帶出,又或是在安頓下來后千方百計弄到,總之,他最初是有書可讀的。但一個失去父母的窮困少年,在白日里必須出去干活賺取點口糧,故爾匡衡能用于讀書的時間,只有日落之后,入夜之時。只是夜暗無光,照明用的燈火也不是一般人消耗得起的,黑燈瞎火的情況下只有早早睡覺歇息,故而才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說法??锖鈪s不可能睡著,他的鄰居似乎家境不錯,有能力在晚上點燈照明,時間應當還很長,匡衡因此尋到機會,在墻壁上鑿洞“偷光”。
4、陸游《放翁家訓》
說起古代家風家訓故事,maigoo小編想到了陸游。提起陸游,我們往往最先想到的是他留給后世無數經典的詩詞,抑或他的愛國情懷,其實很少有人知道,陸游在教育子女上,也頗有心得。陸游寫過上百首教育子女的詩詞,時常告誡子女要于國有用,于家盡責,于義無暇,于德不虧。同時他深知,言傳不如身教,他嚴于律己,身體力行,給孩子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陸游在四十多歲時寫下第一則家訓,一直到八十余歲,經過多次修改補充,完成了26則《放翁家訓》。他以至誠的慈父之心,諄諄教誨,傳給子孫修身處世等方面的道理。
5、司馬遷傳承家學
司馬遷來自于書香門第的史官世家。司馬氏先祖自周代起即任王室史官,掌管文史、星卜、祭祀等事宜。正是祖先的榮光,造就了司馬家族偉大的抱負和歷史責任感。家學淵源的他,自幼受到父親司馬談豐富文學涵養以及學術思想的熏陶。司馬談希望兒子司馬遷能夠傳承史官家世,并將史官視為祖業。司馬遷在父親恢宏的理想教育計劃下,擁有了豐富的知識基礎。司馬談死前千叮嚀萬囑咐,要兒子一定不忘自己的計劃。司馬遷也確實做到了。司馬遷在史學上的成就,可以說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于他的父親司馬談;正是因為司馬談的用心栽培,司馬遷才能有《史記》這樣輝煌的作品。
6、紀曉嵐家訓
清代第一才子紀曉嵐,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身后并未給子孫留下白銀田產,卻為紀氏一門傳承下了一份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紀氏家訓。紀曉嵐閱歷豐富,看透人間冷暖,對待教育子女,貴在身體力行。并且他的家教很嚴,體現在紀氏家訓中,對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四宜是: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這“四戒”與“四宜”相輔相成,既告訴后人什么不該做,又告訴后人應該怎么做,充滿人間煙火,值得學習。這便是紀曉嵐家風家訓小故事。
勤能補拙的名人故事:
1、張廣厚少年時代刻苦學習
我國著名數學家張廣厚在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張廣厚上小學時,由于算術成績特別差,因此,沒考上初中,但他并不灰心,他相信只要勤奮學習,一定能克服知識上的缺陷,把學習搞上去。
于是他仔細檢查了自己學習上的毛病,特別是數學學不好的原因。經過幾個月的苦練,他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改變,并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中學。在中學階段,他的學習更加勤奮了,讀完中學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最后在數學方面刻苦鉆研,成了國際公認的大數學家。
張廣厚上小學連算術都考不及格,但以后卻成為著名的數學家,這件事十分生動地說明了一個道理——勤能補拙。
2、林肯刻苦練習演講口才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是聞名于世的大演講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他從青少年時代就開始了對演講口才的刻苦練習,并做到了多看、多聽。
他年青時當過農民、伐木人、店員、郵電員以及土地測量員等等。為了成為一名律師,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那些政治家、演說家的聲若洪鐘、慷慨激昂的演說,一邊模仿他們。
他聽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后也學他們的樣子,對著樹林和玉米地反復練習演講。演講的成功使林肯終于成為一名雄辯的律師并最終踏入政界。
3、李陽學習英語的故事
李陽祖籍山西,1969年出生于祖國大西北的新疆烏魯木齊。其父母六十年代大學畢業后響應黨的號召志愿支援邊疆建設。李陽中學的學習狀況不很理想,1985-1986年高三期間因對學習失去信心曾幾欲退學,1986年自新疆實驗中學勉強考入蘭州大學工程力學系。大學一二年級李陽多次補考英語。
為了徹底改變英語學習失敗的窘況,李陽開始奮起一博,他摒棄了偏重語法訓練和閱讀訓練的傳統,另辟蹊徑,從口語突破,并獨創性將考試題變成了朗朗上口的句子,然后脫口而出。經過四個月的艱苦努力,李陽在1988年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一舉獲得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
李陽,絕對是高中學生學習英語的榜樣?;A差不要緊,笨鳥先飛嘛,關鍵是我們要引導學生樹立起學好英語的自信心:人家可以講一口流利、純正、地道的英語,我們也一定能!
4、巴爾扎克小學時的作文
巴爾扎克是法國著名的文學巨匠。他與一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之間,曾發生過一件趣事。
一天,一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拿著一本破舊的講義問巴爾扎克:“大作家,你給我瞧瞧,這小子有沒有天分,未來是否是塊當作家的料?” 巴爾扎克接過講義后,認真地看了看,胸有成竹地說:“嗯,這小子天賦不高,靈氣未幾,憑這很難當作家?!?/p>
老太太聽后,發自心田地笑道:“好小子,我認為你們當作家的啥子都懂,沒想到,你連自己30多年前的小學作文都看不出來!” 巴爾扎克也不禁笑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個老太太竟是自己30多年前的小學老師。
巴爾扎克的判斷顯然是錯了,因為他只看到了孩子的基礎,卻輕忽了孩子未來的起勁。不論什么人都不可能一出世就名揚天下,譽滿全世界。巴爾扎克在成名以前,他寫的那些文稿不斷地被退了歸來,他陷入困境,負債累累。最艱苦的日子,他甚至只能吃點干面包,喝點白水。但是他挺樂觀,每當就餐,便在桌上畫上一只只盤子,上邊寫上“噴鼻腸”“火腿”“奶汁食品”“牛排”等字樣,然后在想象的歡樂中狼吞虎咽。
正是在這段最為惆悵的日子里,巴爾扎克破費了700法郎,買了一根鑲著綠瑪瑙的粗大拐杖,并在拐杖上刻了一行鞭策本身的字:“我將破壞一切停滯?!?正是這句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座右銘,支持他渡過了因難關口。后來,柳暗花明,他果然成功了,成為享譽世界的大文豪。巴爾扎克的功課和拐杖,又一次證了然無數成功人士相信的箴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p>
本網站所有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Copyright ? 2013 - 2023 www.modelescortsservices.com 家庭教育幫 豫ICP備2021001225號-3